新闻动态
 

《中国民族报》刊发我中心黄永林教授、徐金龙副教授研究文章


今天,《中国民族报》文化周刊·专题栏目刊发了我中心黄永林教授、徐金龙副教授的研究文章。此前,我校原副校长、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黄永林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和首席专家承担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中秋节》,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理事、美国西部民俗学会会员徐金龙副教授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该项目。临近中秋佳节,应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节日志编辑部、中国民族报社的邀约,黄永林教授和徐金龙副教授分别从中秋节历史渊源与文化意义、民族地区中秋节习俗两个不同角度撰写文章,普及宣传中秋传统节日文化。

黄永林教授的《中秋节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意义》一文详细地阐述了中秋节的起源及文化内涵。感恩自然、期盼团圆、追求和谐是人类文化永恒的主题,中秋节融入了以庆丰收为前提的祈福感恩观念、以中秋月圆为基础的团圆和谐观念,它们最贴近民众生活和精神需求,这是中秋节代代相传的文化认同及其内在力量的体现。他指出,全家团圆的愿景是中国人爱家、爱国的家国情怀的深层心理结构,是民族凝聚力的深层心理依据,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精神资源,这种隐藏在明月之后的家国情怀也将恒久地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通过中秋这一时令节日,建构一个充满亲情、温情的美好社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正是当今中秋节的重要功能之一。

徐金龙副教授的《不一样的中秋习俗,同样的家国情怀》描述了我国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中秋习俗,如拜月、祭月,跳月、闹月,追月、寻月、望月,庆丰、尝新,摸秋、偷月亮菜等,展现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特质。他认为,中秋节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内容丰富,虽然各地区、各民族过节的形式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中华文化的传统特色。

我中心两位民俗学者的中秋节俗研究文章,通过对中秋习俗的透视分析,揭示了传统节俗背后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提供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新思路。

【字体: 】【收藏】 【打印】【关闭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武汉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科学会堂南楼3楼
邮编:430079
邮箱:nrcc2006@163.com
电话:027-67867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