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园地
 

得失光阴寸心知,脚踏实地砥砺行——记优秀学生郭园园求职故事



【个人简介】郭园园,女,中共党员,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加权平均成绩90.54,获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曾担任学院助管,获“优秀助管”称号;参加“山东大学第二届文化产业研究生论坛”获三等奖;发表期刊学术论文4篇;参编2018与2019年“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

【寄语】研究生三年时光一晃而过,有收获也会有遗憾,庆幸的是,每一分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个瞬间将惊喜回馈给你。希望你能迈着轻盈稳健的步伐,在前行的道路上勇敢尝试,不懈坚持,找到自己,忠于自己,追随自己。

三年生涯,回头一瞥,是那么的漫长,又是那么的短促。当2017年的那个9月,我从南湖走向桂子山,一路上桂花飘香、清风飒爽,我就体悟,一段崭新的岁月正在朝我走来。这一路上有过酸甜苦辣,有过喜怒哀乐。但不管怎样,当我朝向往昔的自己询问初心时,答案是落满山间的真诚无悔。庆幸这三年旅程,过得还算充实!

研一:助管生涯,找到自己

刚来的时候正值中心助管纳新,我毫不犹豫地就报了名,后有幸成为学院助管团的一员,为期一年的助管经历无疑是我快速成长的催化剂。担任助管期间,我与其他助管成员一起,从学院办公文件编辑、会议接待、通知发布、网站管理等常规工作到学院招生、毕业答辩和高峰论坛举办等特色工作,不断获得进步。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老师常提到的要“主动学习”,于是,我紧紧把握住学院给予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努力提高自己,一年下来,我的口语表达、个人交际、办公技巧和公文写作等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一方面扩大视野,学习其他院校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根据老师们的建议要求,把这些前人经验与中心实际相结合,改进工作方式,凸显学院特色。当然,遇到从未接触过的难题时,除了要主动学习,还要不断思考。担任助管期间,我参与了很多会议的安排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深切明白只有不断思考,才能将事情做到极致。在武汉市委宣传部的带领下,中心已连续六年承办“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高峰论坛,值此期间,邀请海内外名家前来进行文化产业相关的学术探讨与交流。会议举办前期的工作是如此的繁琐和细碎。针对往年会议举办存在的问题,我不断思考和琢磨改进方法。其中在会议材料装订准备方面,我提出采用“流水化作业”,进行分工合作,将已确定无误的资料流水化分装。等到会议举行的前一天晚上,将最后定稿的资料逐一分装进文件袋,从而保证了前期工作的有效性和后期工作的规范性。另外,针对会议当天的接待工作,经过思考总结,我较好地把握了茶歇的准备时间、会务人员茶水的添换时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仪二字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一些具体的礼节,而且更是在细微之处为对方考虑,让对方感觉宾至如归老子有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虽然助管工作看起来十分琐碎,无足轻重,但是琐碎之事做不好,会大大影响整体的成败。为了进一步规范办公室的工作,我多次与老师和助管伙伴进行交流改革,使许多内容得到完善和创新。例如章印使用登记册的创立、助管每日工作清单的交接、办公室文件柜的归置和学院办公资产的录入更新等诸多细微之处的改善提升,都对我们的办公室工作产生了重要的意义,为老师和后届助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深切明白,把小事做好,把小事都能做到不平凡,才能把大事做稳做精。我很庆幸,在做助管的经历中收获了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逐渐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意义。

研二:贴近学术,忠于自己

研二的时候我卸任了助管一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术中。经过研一时期的广泛学习和积累,我面向专业聚焦,打开学术的大门,向学术贴近。导师和师兄师姐对我的点拨和指导,使我日益领悟到社会科学研究的要领和方法。首先,在参加导师的课题和科研项目过程中,项目组对自身树立了高目标和严要求。我与项目组成员前往外地进行实地调研走访,获取一手数据资料,结合项目委托方的要求和中心的特色,深度研究国内外优秀案例。最终经过对项目成果的不断打磨,为委托方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与此同时,通过对文化产业领域专著、文献的学习,我将个人研究的重点聚焦,利用老师在课程上布置的课后调研任务和课程论文作业,锻炼提升自己的实践调研能力和论文研究水平。我不断琢磨,将老师课堂上所讲的计量与统计方法运用在自己研究的学术领域,提升学术的严谨性和专业性。另外,做学术切忌闭门造车、固步自封,只有走出去,与外界交流,才能跟随当下学术领域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与前人产生学术对话。因此,我重点关注国内知名院校对专业学术会议、论坛的举办公告,结合个人研究兴趣和论坛主题,积极撰写稿件,主动向会议主办方投稿。这期间,我有幸受到山东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的邀请,参加了“山东大学第二届文化产业研究生论坛”和“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湖南省研究生创新论坛”,投递的稿件被收录在会议的论文集中。参会期间,通过学界前辈宝贵的学术分享和与会同学的深切交流,我体会到了思维方式多元化带来的魅力。这样的经历和积累鼓舞着我始终忠于自己,向学术一步步贴近,在研二期间公开发表了三篇期刊论文,所撰写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在《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公开出版。

对于如何在硕士阶段做到学术入门,我有两点体会:一是要稳扎稳打,二是要对外交流。稳扎稳打是指,既要广泛阅读紧跟前沿,也要提笔锻炼输出内容,二者缺一不可。对外交流是指,要经常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去其他高校看看。例如我曾参加过山东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举办的学术论坛,在那里我听到了学界前辈的宝贵思想,也结识了不少高校学子。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体会到了思维方式多元化带来的魅力,那种“新颖感”往往会让人耳目一新,从而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进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在研二阶段,除却在校园中的学习,我也重视社会实践。陶渊明曾言,“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研二后期,人会不自觉地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性,毕业的日子仿佛近在眼前,而你毕业后的选择便指引着前行的方向,使你变得更加匆忙起来。

研三:征战职场,追随自己

研三之际,面临着毕业后的道路选择,我在岔路口选择了就业这一方向。在完成专业课程之余,我从研二第二学期开始外出实习,拥有机关实习和企业实习两段实习经历。可以说,实习是为了毕业后的就业积累相关实践经验,因此实习岗位的选择也便与个人的就业方向息息相关。因此,我将实习目标定锁定在专业相关的领域,通过两段实习,我学习到了机关和企业工作的基本流程和重点,了解到这两种单位的机制和架构,并逐渐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实习既具有挑战性也具有新颖性,同样是一个学习积累的过程,只有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对方的需求,才能游刃有余,实现自己的价值,并将所获得经验运用在日后的择业之中。

遇到问题的时候,我首先学会的是自我思考,与此同时寻求外界的建议和帮助,最大化利用线上和线下的资源,完成目标和任务。当然,感受最深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学到的内容与社会实际往往存在着诸多偏差,机关和企业所做的每一项计划、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相应的现实条件支撑和执行,同时,对于实行的结果也追求相应的回报和效益。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受到助管经历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使我能够在实习之中将校园里所获得的宝贵经验进行运用,使计划和行动相匹配。而助管经历和实习经历又对我研三期间的择业就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应对毕业季的招聘就业,我做了如下准备:第一步,打下基础。一方面积极参加学校与学院举办的求职类讲座,一方面通过信息检索,收集往届师兄师姐和其他优秀人士的就业经验总结,从而积累求职知识与技巧;第二步,活学活用。根据所学的求职知识,针对个人简历存在的不足予以修改完善。值得一提的是,改变“一张简历走天下”的常规做法,而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形成针对岗位特征的“个性化简历”往往事半功倍。因此,要学会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岗位有重点地突出自己在该领域的优势,提升个人与所应聘岗位的匹配度,发挥“个性化简历”的功效;第三步,大胆尝试。只有广撒网,撒准网,才能真正找到与自己契合的企业与岗位。当下互联网资源如此发达,求职类网站、公众号数不胜数。另外,武汉各高校就业公众号和网站会定期发布、更新相应的就业讲座和招聘信息。因此,我结合自身情况和招聘需求,总结各类招聘信息的要求,针对性参加企业宣讲会和对外投递简历,勇敢尝试自己的意向岗位,实时记载更新应聘的进展,等待后续的安排;第四步,不断演练。参加秋招、春招面试的过程中,会遇到“无领导小组讨论”、“单面”、“多面”等形式,而我们则需要尽量向面试官呈现自己最佳的状态。这也是积累的过程,经过多次试验、演练,你会发现自己的面试发言逐渐清晰条理、结构完整、逻辑严谨。而个人实力的提升也会使你的信心倍增,在表达方面呈现更多的自信和沉稳,取代起初的紧张和焦虑;;第五步,也是最后一步,即明确需求。相信很多人在收到offer后会很纠结,不断对比和权衡,这就需要我们想清楚自己在意的因素,并对其进行排序,从而选取最适合自己的单位与岗位。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正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不可能“我全都要”,因此要根据你最看重的因素去抉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校园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如果只是简单地听一听、看一看,那也无异于浪费时间。要想办法抓住机会,将这些思想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这样自己才是真的学到了、学会了。同样的,只有多实践,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毛主席曾教育我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短短三年,如同白驹过隙一般匆匆流逝。在文章的最后,和学弟学妹谈一下我这三年的感悟:第一,要珍惜时光,树立自己的目标,形成自己的计划,具备前瞻意识;第二,要脚踏实地、有所积累。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前期漫长的铺垫积累,皆是为迎接将来的怒放;第三,广泛阅读和交流。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要积极主动地去和外界交流学习,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资源与机会,特别是如今十分发达的互联网。不要固步自封、闭门造车。

回首过去,深切感恩研究生期间老师们对我的教育和指导,尤其是我的导师,也十分感谢在职场中遇到的各位领导、同事,和在校园中结识的各位同伴,因为他们我才有等大进步,变得更好。希望我的这篇故事分享,也能像他们帮助我一样,对你有所帮助!

【字体: 】【收藏】 【打印】【关闭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武汉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科学会堂南楼3楼
邮编:430079
邮箱:nrcc2006@163.com
电话:027-67867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