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华中师范大学“农文旅教”四位一体农业硕士(农村发展)育人模式研讨会圆满召开


2024年10月27日至28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办的“农文旅教”四位一体农业硕士(农村发展)育人模式研讨会在武汉成功举行。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学术期刊、企业和政府的40余位专家学者和相关代表。参会者围绕农业硕士(农村发展)专业学位的创新培养模式、实践基地建设及乡村振兴路径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交流。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詹一虹教授主持。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叶飞和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孙传明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农业硕士(农村发展)专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独特价值。此次会议不仅是对传统农业教育的革新探索,更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前瞻性视野。两位致辞者表示,希望“农文旅教”四位一体模式能通过跨学科的深度交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生力量,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全面振兴的创新实践。

在主旨发言中,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吴惠芳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云南省社科联原主席范建华分别作了主题报告。吴惠芳教授以《乡村振兴岗位实践——农村发展领域专硕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为题,从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导师体系、实践基地支撑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分享了中国农业大学的经验。范建华教授则以《农业专硕教育如何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为题,从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的相互关系出发,强调了农业专硕教育在培养乡村文化振兴、文旅融合实干型人才方面的重大作用。

研讨会的议题讨论环节围绕“农业硕士(农村发展)创新实践示范基地建设”“农业硕士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创新路径”“产业发展与乡村实践基地的互动机制”三大主题展开。每个议题均设有重点发言和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专家结合各自的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从产教融合、乡村发展需求、政策支撑及市场导向等角度,提出了多层次的创新建议,会议现场讨论热烈、观点交锋精彩。

在“示范基地建设”议题中,田北海、陈伟等专家提出了农业硕士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深度结合模式,探讨了实践基地的产教融合和标准化建设在农业教育中的应用。期刊和企业界代表在自由讨论环节中补充了管理机制与创新经验,提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基地管理创新的可行路径,强调了实干型人才对乡村振兴的关键作用。

针对“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创新路径”议题,王俊程、郝亚光等学者认为,农村发展人才培养应在政策引导、科研支撑和社会参与的协同中实现突破,多位发言者建议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与地方实际需求的深度对接,提出了文旅融合、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设想,兼具理论高度和实际操作性。

在“产业发展与乡村实践基地的互动机制”议题讨论中,郭如良、王战平等专家指出,多方协作与文化传承是推动产业发展和乡村实践基地建设的关键。企业界代表结合资源整合、校企合作与地方政府的支持,分享了具体操作经验,形成了关于实践基地协同创新的共识。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积极推进多元主体参与、强化多方协作是实现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将来农业硕士教育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广阔基础。

自由发言环节气氛活跃,企业界代表指出,农业硕士的培养需结合地方资源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乡村振兴要求,并分享了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动态人才的成功案例。学术期刊的代表进一步提出,农业硕士教育模式的创新不仅能在全国推广,还可通过跨地区的学术与实践交流实现示范效应。此外,来自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多方代表围绕资源整合、校企合作和地方支持等议题分享了实践经验,并一致认为,积极的多元协作是成果转化与服务地方需求的重要支撑,为未来农业硕士教育的进一步创新指明了方向。

此次研讨会的三大议题涵盖了农业硕士教育与农村发展的核心内容,参会专家的发言既具有前瞻性和理论高度,也结合了丰富的基层实践案例,为农业教育创新、乡村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总结环节中,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此次会议主题鲜明、内容充实,议题设计紧扣农村发展需求,为未来农业硕士教育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将继续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携手社会各界,构建涵盖政府、企业和乡村的“多元共建”育人共同体,推动多体系的实践育人模式,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在热烈的掌声中,华中师范大学“农文旅教”四位一体农业硕士(农村发展)育人模式研讨会圆满落幕。

【字体: 】【收藏】 【打印】【关闭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武汉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科学会堂南楼3楼
邮编:430079
邮箱:nrcc2006@163.com
电话:027-67867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