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万建中教授、杨秀副研究员做客第32期华文讲坛


   (通讯员:徐金龙、刘程杰、苏煜婷;摄影:邓清源)1121日下午,第32期华文讲坛在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318报告厅如期举行,本期迎来了两位主讲嘉宾: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所长万建中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杨秀副研究员,分别带来了题为“地方文化精英: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主体”、“田野的诗学:岁时节令习俗的调研分享”的精彩报告。本期论坛由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永林教授主持。

参加报告会的还有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故事学会副主席、华中师范大学桂岳教授刘守华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徐金龙副教授,以及四五十位硕博士研究生。

万建中教授重点讲解了民俗学学科的独特性、田野调查的方法、学术论文写作、地方文化精英的民俗书写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等问题,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释了他有趣而又深刻的思想观点。他认为民俗是生活的,应该在生活中体验民俗,民俗学是感受之学,是带有情感性的学问。他以自己家乡的农民画为例,强调研究者就是要深入到民间生活中去,把田野和文本结合起来,了解底层民众的感受和地方文化精英的民俗观念,而不应该刻意去引导,而是要平等地去倾听。他倡导“描写主义”的方法,很有启发性。

杨秀副研究员从浙江嘉兴的端午节习俗出发,分享了自己长达十一年之久的田野调查经历,通过详实、生动、丰富的事例描述了她在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特别的事情和所需要关注的问题。她认为在开展节日田野调查前要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或者主线进一步思考相关问题,尽可能获得更多信息。之后要确定此节日在整体的节日系统和地域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把岁时节令、民间信仰等纳入参考体系,最后要关注细节和人文传统。她指出,田野调查就是人与人打交道的过程,并分享了她的经验方法。

最后,黄永林教授做了简洁有力的总结点评,本期华文讲坛历时约四个小时,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字体: 】【收藏】 【打印】【关闭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武汉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科学会堂南楼3楼
邮编:430079
邮箱:nrcc2006@163.com
电话:027-67867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