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稿根据祁述裕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系列指数发布会上的讲话整理而成,以飨读者。
各位来宾、各位学术同仁,大家上午好!
首先,非常荣幸能够应邀参加今天的发布会。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每一届文化产业指数发布会我几乎都参加了,我可以说是文化产业指数发布从最初起步到产生全国影响力的一名见证者。也非常有幸能够在这个讲台上发表我对文化产业的一些研究观点。我想,数据是文化产业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对文化产业指数的发布,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一个非常重要的风向标,我也借此机会预祝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的发布越来越完备,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权威。
今天,我想借此机会谈一下“回顾与展望:2017-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
我想谈三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我自己有一个判断,我认为目前就全球范围来讲,中国文化产业可以称得上是最活跃、最有活力、业态最丰富,也是政府最重视的产业之一。
我想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举台湾地区的例子。我们都知道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深受港台影视、文学熏陶,可以讲,港台大众文化引领着当时中国大陆的大众文化。但是现在我们再到台湾去,你就会感觉到那里的文化产业活力不足,总体上处于停滞状态,有的文化行业甚至是在萎缩。我多次到台湾参会、考察等,每一次都在加深我的这一印象。原因是什么?我觉得主要是两点。第一点,市场空间狭小,局限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二点,信息技术没有与文化产业同步发展。中国大陆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很大原因跟信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息息相关。台湾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没有搭上数字技术这个潮流,这是它的一个很大的不足。第三点,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根据我的观察,台湾对金融的管制非常严格。大陆,有很多金融途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这三大因素,使得台湾地区与大陆文化产业强弱、相互影响程度都在发生明显的转化。
还有一个例子,澳大利亚。我们知道“创意国度”这个概念是澳大利亚首先提出来的。在1994年,澳大利亚第一次提出创意国度这样一个战略,引起了全球很大的反响。后来英国接受了创意这个概念,在1997年制定了创意路径文献,这是全球第一个创意产业规划的国家。可以说最早提出创意国度是澳大利亚,最早制定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是英国。这两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对中国有很大的影响。澳大利亚有一批人的研究成果被我们高校文化产业的教学和管理视为经典。
2015年,我有机会参加了各大新闻学院的一个培训班,到澳大利亚学习一个月,当时我抱了很大的希望,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能跟当地的官员、企业有一个接触,了解澳大利亚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这个班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中国互换的一个班,我们派大约四五十个各级官员过去,他们每年派同样数量的人到我们中国来。所以我们的官员在澳大利亚非常受重视,所有的授课老师基本上都是部长,包括他的副总理等都来给这个班讲课。一个月下来,令我失望的是竟然没有一门课跟文化产业有关系。后来有一个机会,我和提出创意国度的澳大利亚前总理有一个聚会,因为这个培训班是他在担任总理期间提出来的,所以他对这个班的学员很有感情,每次学员过去以后,他都有一个特别的聚会,请所有的学员在一个场所里面聚一下。有这个机会我就找到他,跟他探讨一个问题。我说霍华德总理,您当年提出“创意国度”这个概念在中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我到澳大利亚来这么长时间,就没有听过一个官员给我们讲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课程,这是什么原因?霍华德跟我说,虽然我在当总理的时候,就意识到文化创意产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但是实际上澳大利亚目前还不具备真正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条件。他说一个政策,如果能够落实20%就是一个很好的政策了。
他跟我讲了上述一番话后,当时我想了很长时间,在澳大利亚考察的那一个月我也在思考,我发现澳大利亚除了创意设计是比较高端的之外,真正的文化产业几乎没有。原因有二,一是澳大利亚是主要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的国家,第一个资源就是矿产,第二个资源就是农业。澳大利亚的农业非常厉害,澳大利亚的奶牛全世界闻名,他们的奶牛在牧场到处跑,所以它的奶牛别称为快乐的奶牛,澳大利亚的奶粉品质是相当优秀的。二是澳大利亚人口很少。国土面积大约三四百万平方公里,只有两千万人口,文化消费有限,还不足以支撑文化产业所依托的文化市场。产业上没有动力,人口又很少,因此其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可想而知。
美英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固然比我们发达,影响也更大,但就草根创业创造活力和业态丰富性来说,我国比美英两国毫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十年前,收购了美国国际卫视,致力于在美国开拓电视业务的俏佳人公司董事长李丰女士对此就深有体会。又一次,我跟李总咨询比较中美两国文化产业创业创新活力,她回答,当然是中国有活力,在中国,有那么多人在这个领域创业,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文化市场规模我国在很多行业更大也更有前景。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我们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应该自信。我们现在讲文化自信,作为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来说,首先要对文化产业有自信,我觉得我国文化产业至少有三大特点是足以支撑我们这一自信的。第一个特点是,文化消费潜力巨大,文化市场前景广阔。从文化消费角度看,我国有许多第一,比如,我国的电影院线数量据全球第一。网民数、手机网民全球第一等等。第二个特点是,我们的网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我们现在有4800万家网站,2800万个微信公众号,1800万个APP,如此庞大的互联网格局,这让任何一个老外听起来都会目瞪口呆、羡慕不已。第三个特点是,我国的特色文化产业也是非常有特色的。我们现在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的有39项,我国现在国家级非遗项目四批,总共有1370项。这些非遗项目相当一批已经成了很大的产业,比如北京附近河北的石雕,这些在国外成为产业,发达国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他们非遗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公共产品,很少能形成产业。这当然与我们中国的市场及中国的文化积淀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应该讲,这是我们中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两大宝库,第一,我们的科技发展,带来了我们互联网的发展,第二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特色文化产业。我认为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化产业当中最活跃、业态最丰富的产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这并不是说中国文化产业没有问题,其实问题也不少。比如,文化市场不够规范,市场准入过高,要素配置不合理,文化企业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生存环境还有很多问题等等。简单地讲,我国的文化生产力具有极大的潜力和优势,但生产关系还有很多缺陷,有很多问题,还需要调整、完善和优化。生产关系不完善是我们的最大短板。所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还十分紧迫。
中国的文化产业研究也有许多独特的优势。最大的优势就是中国目前正在从事着最为丰富多样的文化产业实践。这给中国研究文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发挥这个优势是中国文化产业研究者最要紧的地方。
讲到政府重视,可以举一个例子,现在中国的一些中心城市往往设立几千万、几个亿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来支持文化产业。比如北京,北京支持文化产业的资金一年五十个亿。美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搞了一个艺术基金会,就是要支持艺术发展。两届政府,从肯尼迪提出来,后来他遇刺身亡,他的继任者约翰逊又提出来。这两届政府把艺术基金会弄下来,一年资金的支持量是多少呢?一个多亿。而且即使这一个亿,还经常受到国会议员的批评。前年共和党就在国会提出议案,要废止艺术基金会。所以从政府支持力度来讲,中国也是前所未有的。当然政府支持是个双刃剑,好处是引导资金等生产要素流向文化产业领域;但不好的地方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行政干预过多,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市场机制没有充分发挥等。因此,从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到减少财政支持的数量,更多地通过产业引导基金、利用市场机制支持产业发展是趋势。
第二个观点,中国文化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这是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很大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产品、产品服务转型。我们的传统产品,包括我们的报业、出版业越来越走向数字化,去年年底又一批报纸停办。原来报纸停办还是一个新闻事件,现在大家已习以为常。我们的报纸要想生存一定要向数字化发展,这是纽约时报的经验。包括我们的非遗项目,我们的非遗项目时尚化、现代化的问题。我们的新产品、新服务可以说层出不穷,我们的微信、微博、APP、公众号、直播,我们的电竞产业、嘻哈族,这些产品现在越来越深入进我们的生活,有些成了我们主导的生活方式。
业态的转型。我在国家行政学院给学生讲课,我说也许再过三五年,或再稍微长一点,网络电影、网络自制剧和网络综艺将会成为我们观赏的主渠道,不光是年轻人,包括我们的供应链,其实到2016年,网络电影的数量已超过了我们的传统电影。2016年我们的传统电影944部,而网络电影已达每天500部;网络自制剧,我们2016年660部,各频道的电视剧334部,各大卫视的综艺节目目前还占据多数,但是网络自制的综艺节目也在直逼传统的综艺节目,这种格局在2018将会有很大的变化。
发展方式的转型。我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概括为集聚发展、数字化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共性发展,即五大发展。因为时间关系,我不无法展开去对五大发展逐一介绍。就集聚发展来讲,我认为集聚发展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当代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正在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企业集聚,第二,项目集聚,第三,要素和业态集聚。这种发展的演变过程它是一个递进的关系,早期的798艺术区的集聚主要是企业集聚,创新工场开始由企业集聚到项目集聚。在创业大街的工作室其实它不是以企业的形式出现的,它就是一个工作小组,它之所以能够立足是因为项目,它之所以要办一个咖啡馆,它是要给企业搭建平台,是为项目搭建平台,整个中关村创意大街就是一个项目库。再往下发展,就是要素和业态集聚,这种例子也非常多,我们讲工业区建设,工业区的概念其实就是一个要素和业态聚集的概念,比如说特色文化小镇,它是变成一个空间的概念,它讲的是一个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这里面也有很多的例子,因为时间关系我也不展开讲了。
最后一个观点,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社会体系的任务十分紧迫。我们都知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我认为在今天,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任务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急迫。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都在讲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那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文化产业领域,政府和市场是什么关系?我一直认为在文化产业领域,同样要讲发挥文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政府作用。在公共文化领域,我们可以讲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文化产业领域,一定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上图可以反映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文化市场体系包括消费需求市场、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在这个领域一定是市场配置资源,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文化市场的支撑体系,如信用体系、市场监管、行业管理,这是政府要发挥作用的地方,需要政府更好的作为,既不缺位,也不越位。这两方面作用都发挥好了,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就指日可待。这就意味着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按照十九大报告所讲的深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经营机制。不改革体制机制,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也无从谈起。
以上三个观点就是我今天奉献给各位的一点心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谢谢!
(内容有增删)
祁述裕: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