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史,地有志。”近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多名学者领衔的《武汉文脉》融合出版工程第一批编纂出版成果正式发布,首批7种21册图书面世。这标志着武汉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出版工程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武汉文脉》由武汉市委、市政府领导,武汉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实施的融合出版工程,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刘玉堂担任总编辑之一。
该工程旨在全面摸清武汉地方文献家底,梳理城市文化发展脉络,建立完整的历史文献资料数据库,以彰显城市人文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自2024年6月正式立项实施,计划用10年时间形成武汉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和融合出版产品,其中编纂出版纸质图书不少于500册。丛书分为甲、乙、丙三编,分别收录与武汉历史文化相关的文献、史料和研究成果。
《武汉文脉》首批推出图书共7种21册,以武汉地区旧方志为主,分别从人们熟知的武汉三镇武昌、汉阳、汉口地域范围出发,依据历史上武汉所属府、县等不同级别区划,选择不同时期的旧方志进行影印出版。
刘玉堂教授认为,《武汉文脉》对挖掘武汉文化、提炼武汉精神、促进武汉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批书籍主要为方志,这是武汉地方文脉的“根”。首批出版的《武汉文脉》被称为“地方百科全书”,更是深入了解地方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武汉文脉》将立足于武汉发展新起点,系统挖掘整理城市文化,体现“盛世修典”的武汉担当、武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