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第九届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


2025年11月15日,由我校与武汉设计双年展组委会主办,我中心与武汉动漫协会承办的第九届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在科学会堂成功举办。校长彭双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原副所长庹祖海,湖北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黄勤,武汉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武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吴天勇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校党委副书记查道林主持。

本次论坛以“城市记忆与数字创意”为核心主题,旨在推动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方向。论坛汇聚了百余位政、产、学、研、用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记忆与遗产保护、数字创意与业态融合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共同探索文化传承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彭双阶向参会领导专家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他回顾了学校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在文化传承保护与智慧教育赋能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他在致辞中强调,本届论坛聚焦“城市记忆与数字创意”,既是对“武汉设计双年展”核心精神的延续与深化,也是对如何在历史浪潮中守护城市灵魂、激发文化活力这一时代命题的深度关切。他期待各界学者集思广益,共绘文化传承与科技融合的新蓝图,并预祝论坛成功。

庹祖海在致辞中围绕文化产业研究提出了两点重要思考,一是坚持系统性保护原则,推进城市文化记忆的数字化保护和创新;二是坚守文化主体性和人民性原则,推动中国特色非遗学科建设。他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记忆中最鲜活的精神纽带,“数字非遗”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激活城市记忆的核心路径。他希望借助大会与更多社会力量协同开展非遗保护和研究工作,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

黄勤在致辞中回顾了近年来湖北在文化和科技融合方面取得的成绩。他指出,当前我们正处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历史交汇点,也是“十五五”开局的新起点。为整体提升支点的文化影响力,湖北省委省政府将打造一批彰显楚风汉韵、兼具国际视野的文化地标和品牌,让荆楚文化在“出圈出海”中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他诚挚期望各位专家学者持续为湖北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智慧力量,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新篇章。

吴天勇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主题契合时代需求,意义深远。他指出,武汉近年来持续打造学术品牌、建设数字资源库,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全面增强了城市文化软实力。面对“十五五”开局的新机遇,他表示,武汉将持续推进数字记忆体系建设,创新文化数字表达方式,积极培育数字文化新业态,深化文化领域数字化治理。同时,武汉也将进一步建设产学研协同平台,全面激发城市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新活力。

在主旨报告环节,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文旅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范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刘玉堂,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学者陈波,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教授谈国新,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武汉数文科技公司董事长王少华,湖北文旅集团特级资深专家顾问、首批国家文旅部优秀专家姚新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吴承忠,武汉设计双年展数字创意设计成果展策展人、武汉动漫协会会长张敏先后作了报告。主旨报告由我校原副校长、文旅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黄永林教授及我中心詹一虹教授主持。

范周教授的报告以“新质动能与价值引领:‘十五五’时期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为主题。他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城市从“外延式扩张”迈向“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此过程中,文化引领与数智赋能正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两大引擎。他认为,未来的城市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文脉赓续与科技融合,以新质动能激发城市内生动力,以文化价值引领城市走向创新、宜居与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刘玉堂教授的报告以“长江流域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重大贡献”为主题。他深入剖析了长江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以水稻栽培、丝帛织绣、茶学研发与活字印刷四大脉络展开分析,指出长江流域在农业、纺织、饮食文化与信息传播等方面均取得了具有世界意义的科技成就。他表示,这些创造塑造了长江文明务实、创新、开放的文化特质,为中华科技文明的持续演进奠定了深厚基础。

陈波教授的报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生产与场景传播”为主题。他指出,当前非遗保护已呈现明显的“空间转向”,正在从单一技艺保护转向整体空间价值激活。他表示,通过物理空间修复、符号叙事创新、社群参与营造与多元协同治理,可实现非遗空间的整体活化。最后,他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为例,阐释如何通过“人—物—地”的动态组合,将长江文化价值转化为公众可感知、可共鸣的意义网络,推动非遗系统性、创造性发展。

谈国新教授的报告以“长江流域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播与利用研究”为主题。他指出,应借助AI与新质生产力,从数据、模型、传播、供给与监测五个维度构建系统性非遗保护方案,构建“需求识别—内容适配—反馈优化”的传播闭环,推动文化内容的精准触达与动态优化。他强调,结合高质量文旅供给体系与时空智能监测系统,可赋能长江非遗从数字化保护到创新性利用的全链条发展,实现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的协同共进。

王少华教授的报告以“多模态文化遗产大数据治理与智慧服务”为主题。他系统阐释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文化遗产数据治理的核心理念与实践路径。他表示,当前文化遗产领域普遍存在数据维度单一、知识关联薄弱等问题,亟需构建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治理体系。同时,结合故宫、三星堆文化保护案例,他提出,应实施多模态数据采集、构建知识图谱与推动数据资产化等关键举措,以实现数据的深度融合与智能挖掘。

姚新垣的报告以“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当代转化——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复活唐代皇家园林华清宫”为主题。他表示,应以“资源+创意”驱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再造历史文化新价值。他以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为例,展示了涵盖演艺、文创、管理等多元业态的文旅融合模式。他强调,文化遗产的现代表达需兼顾文化本真与大众传播,以创新实践实现文化价值与产业效益的统一。

吴承忠教授的报告以“关于国家‘十五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思考”为主题。他指出,“十五五”期间应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作为满足人民精神与休闲需求的核心定位,推动其迈向规模化、集约化与专业化发展。他强调,要以文化科技融合与体制机制改革为双轮驱动,系统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同时应推动旅游业向“观光与度假并重”转型,强化智慧旅游应用与入境旅游振兴,为建设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张敏的报告以“从设计双年展特色呈现看数字创意产业创新与发展”为主题。他指出,数字技术正深度赋能文化创新,通过设计双年展,武汉有效整合了数字创意产业资源,成功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语境,展现出科技赋予文化遗产的强大魅力。他表示,这种“硬核科技+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不仅催生了国风动漫等超级IP,更构建了完整的产业生态,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两场主题论坛和一场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分论坛。“城市记忆与遗产保护”主题论坛由我中心副主任刘中兴教授担任主持人,《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刘洋教授担任评议人;“数字创意与业态融合”主题论坛由我中心副主任张文元教授担任主持人,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院长王晨教授担任评议人;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文化科技与文化产业”分论坛由我中心党委书记徐福刚担任主持人,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主席、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范建华,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教授杨毅担任评议人。论坛举办期间,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从专业视角发表了独到见解,精彩纷呈。

闭幕式由中心主任孙传明教授主持。

闭幕式上,主题论坛与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主持人分别对论坛的案例分享及交流讨论情况进行总结汇报。随后,孙传明发表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论坛据具有主题紧扣时代脉搏、参会阵容多元广泛、研讨形式丰富多样三个特点,为文化产业领域以后研究和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推动学界、业界与政府间深化合作,共同促进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论坛”是华中师大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承办并致力打造的品牌活动。在往届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媒体等新科技对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此次论坛是我中心承办的第九届“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中心成立于2006年,是原文化部在中部六省设立的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同时也是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湖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智库”、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汉文化科技创新研究院”和“武汉文化创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基地的依托单位。2019年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2025年入选中国智库综合评价研究项目AMI智库。近年来,中心始终以“引领、传承、服务、创新”为宗旨,以“立足湖北、服务全国、打造品牌、走向国际”为发展方针,致力于文化产业学术和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积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字体: 】【收藏】 【打印】【关闭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武汉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科学会堂南楼3楼
邮编:430079
邮箱:nrcc2006@163.com
电话:027-67867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