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胡惠林受邀参加2016“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胡惠林受邀参加2016“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2016年11月3日,第四届“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武汉市文化科技创新研究院承办。

下午的专家报告邀请了胡惠林教授。胡惠林是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基地主任,也是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他参与本次会议的报告主题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特征”。

胡惠林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发展主要是两条线索。他首先介绍了第一条线索。中国政府正式地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纳入国家政策就是在本世纪初。最初文化产业的第一阶段是从解放文化生产力,改善文化发展关系入手,标志就是要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当中国文化产业还未得到充分认识时,又开始引入“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紧接着进行了文化的“土地革命”。当文化的地产运动开展之时,又迎来了文化的“资本革命”,当时中央提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伴随资本革命的到来,我们又迎来了文化产业的“科技革命”。没有技术,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归纳起来,中国文化发展的这一线索是文化创意到文化土地革命到文化的资本革命,到现在的科技革命。

胡惠林认为,文化产业的第二条线索是关于文化产业的边界问题。文化起初是归国家所有,处于体制内,后来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文化从原来的一元形态发展成为了二元形态,即现在文化是属于是国家的和社会的。个体的多元文化的加入冲破了原先文化局限于大城市的束缚,所有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都构成了文化消费,此时文化产业的边界得以冲破。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社会化、个性化展开,中国的传统的文化资源发挥了充分的优势。

胡惠林在报告中还指出,文化的形态大致有以下两种:一是以手工业为主的传统文化形态,第二种是以大机械生产为标志的现代文化形态,即后现代产业文化形态。谈及互联网+,胡惠林认为互联网+在当今时代为传统的文化提供了莫大的支持,让许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优秀文化得以彰显和传播。

【字体: 】【收藏】 【打印】【关闭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武汉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科学会堂南楼3楼
邮编:430079
邮箱:nrcc2006@163.com
电话:027-67867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