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堂教授做客第十七期“华文讲坛”
5月20日下午两点半,由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办、中心研会承办的第十七期“华文讲坛”在中心318多功能报告厅成功举办。刘玉堂教授受邀担任本期“华文讲坛”的主讲嘉宾,为中心师生主讲“楚文化的正能量”。刘玉堂教授现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讲座开始,刘教授以一段风趣幽默的开场白,赢得在座师生的热烈掌声。首先,刘教授介绍了“楚文化的正能量”这一主题的含义,并总结出了楚文化的六大正能量:“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大象无形”的开放气度、“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上善若水”的和谐理念、“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一诺千金”的诚信力量。接着,刘玉堂教授对六大正能量分别进行了解释。“筚路蓝缕”这一成语出自楚文化,楚人即使物质贫穷匮乏,也会积极进取。楚国的版图由小变大,国力由弱变强,都表明了楚人发愤图强的正能量。在谈到“大象无形”的开放气度时,刘教授为大家讲述了“楚王失弓”的故事。楚王在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弄丢了。左右的侍从立刻要去寻找,楚王制止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不必找了。”意思就是,得弓失弓的都是楚国人,没有必要找了,可见楚王的家国情怀。而孔子把“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改成“人失之,人得之”,其境界又有提升。最后老子将其改为“失之,得之”。正是怀着这样的开放的胸襟,楚国从最初的五十里疆土到扩张到了五千里。
刘玉堂教授深入浅出地为在座师生全面解读了楚文化的正能量,让在座师生享受到一次楚文化的精神大餐,更为大家带来了巨大的正能量。讲坛结束,同学们均表示受益匪浅。至此,第十七期“华文讲坛“圆满结束。

